醫療科技評估(HTA) 制度是連結醫藥科學研究之證據與政策決定的橋樑。2013 年,為落實二代健保法之醫療科技評估,衛生署委託醫藥品查驗中心(CDE) 成立國家醫療科技評估中心(NIHTA) 籌備辦公室,但至今仍未有後續動作。10 月25 日,由社團法人台灣藥物經濟暨效果研究學會主辦的「台灣HTA 未來發展趨勢研討會」期盼匯聚各領域意見,商討台灣HTA 發展之方向與定位。
世界衛生組織(WHO) 2011 年為醫療科技評估(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, HTA) 做了定義:針對醫療科技的屬性、效果,和衝擊影響所進行的系統
性評估;評估結果可協助決策者,挑選較佳成本效益的新技術,並避免效益上仍具爭議的項目。
2013 年,為落實二代健保法之醫療科技評估,衛生署委託醫藥品查驗中心(CDE) 成立了國家醫療科技評估中心(NIHTA) 籌備辦公室。
然而,NIHTA 籌備辦公室成立至今已近4 年,卻仍未有顯著進展,因此社團法人台灣藥物經濟暨效果研究學會(Taiwan Society for Pharmacoeconomics and Outcome Research, TASPOR)、陽明大學藥物科學院,台大健康資料研究中心及長庚健康資料研究服務中心於10 月25 日共同舉辦「台灣HTA 未來發展趨勢研討會」,邀集了多位跨領域專家學者一同與會討論,期盼匯聚多方專家意見,共同商討台灣HTA 未來發展之方向與定位。
TASPOR 理事長張啟仁首先表示,「TASPOR 成立於2003 年,當時HTA 已經是協會一項很重要的議題!近年來,各團體相關HTA 的訓練課程如火如荼進行,但龍頭在哪裡?是本次研討會的討論主軸。」
評估與監督的關鍵拼圖
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,現為國民黨立委的陳宜民,專長為研究癌症、愛滋病防治和流行病學,他致詞時表示,現在健保署因為費率沒有調漲,需求又增加,所以新藥跟新技術的引進取得健保給付的機會就較低。
「這時候,HTA 就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,透過一些專業的評估與監督機制,說服健保費率委員會,適時讓新藥跟新技術有所替代依據,這將會是民眾的福氣。」
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、台大醫院門診部主任、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,現為民進黨立委的邱泰源表示,「醫藥產業是大家要共同努力的課題,需要廠商、企業願意發展好的東西,同時也要醫師教育使用這些產品。」
「全民健康覆蓋(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) 是目前的趨勢,健保署未來如何在有限的經費下讓醫療體系健康運作,HTA 會是個關鍵的拼圖。」邱泰源補充。
民進黨立委劉建國則建議,未來HTA 所提供的評估報告,要把民眾用藥安全排在第一,並評估該藥列入給付後,可能造成健保財務的衝擊。
另外,還應考量上市後廠商是否對其產品有更積極負責的態度,主動蒐集研究產品的安全問題,以符合國際規範。
最後也需考慮國家整體經濟提昇,及鼓勵台灣生技製藥廠投入新藥研發等經濟議題。
決策流程?評估機構? 台灣HTA 功能定位要清楚
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藥事照護發展中心前執行長、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副教授譚延輝於2008 年「HTA 組」成立時,擔任第一任的組長。
他表示,HTA 是一個跨領域的部門,主要探討政策、醫學、經濟、社會倫理等方面議題,更重要是了解新醫療科技增加的價值(incremental value),以及它的應用與推廣。
譚延輝提到,「我們到底要把HTA 當作一個決策『流程』,還是一個評估的『機構』?」他進一步表示,如果把HTA 放在二代健保法裡談,似乎是一個流程的概念,可是目前在CDE 底下,又是屬於一個機構,「HTA 定位應該要先分清楚。」他強調。
譚延輝接著分享了世界各國在HTA 推動上的努力,包括英國的NICE、加拿大的CADTH、澳洲的PBAC 與韓國的HIRA,它們大致上的功能主要有兩種,一是以研究為導向,稱為Full-HTA;另一種則是以健保給付為導向,叫Rapid-HTA,「目前台灣只做到Rapid-HTA,並未做到以研究為導向的領域。」他說。
「如果台灣的HTA 未來要獨立,它可以做一些什麼服務呢?」
譚延輝建議,除了正在執行的新藥申請案,還要增加一些科技研究案,積極與大學或醫學中心產生合作關係,發展出以研究為導向的HTA。
同時,評估的方向也不應侷限於當前的新藥,「未來即將發展出的新藥、已經在使用的藥品、醫材及其他,都可以納入HTA 的題目。」另外,快速的資訊、諮詢服務,以及科學評估教育的出版與推廣,衛生政策研究等,也都有可能成為HTA 的任務。
譚延輝認為,未來HTA 可能不只是一個評估中心,還可扮演協調的角色,協調跨領域單位共同執行一項研究,「如此一來,HTA 的組織架構就必須更詳加規劃。」
台灣HTA 三階段發展背景台灣HTA 的發展,可分為3 個階段。第一階段: 1995 年健保開辦後至2007 年,所有給付僅由專家學者組成之委員會進行評議及決策。第二階段: 2007 年開始,由當時衛生署署長侯勝茂決定於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(CDE) 底下設立「醫藥科技評估組」( 以下簡稱「HTA 組」),其任務為建立透明且符合科學性之醫療科技評估制度,並以「實證基礎為導向」執行主管機關所委託之醫療科技評估業務。自2007 年起至2013 年底,「HTA 組」已協助健保署完成新藥評估204 件、突破創新新藥評估38 件、專案研究35件、特殊材料評估8 件,以及廠商諮詢108 件,且為求即時性,每件評估案皆在42 天內完成。第三階段: 第三階段為2013 年台灣二代健保實施後,考量「HTA組」現行制度規模較小,恐無法負荷二代健保對醫療科技評估的需求,衛福部該年1 月16 日成立「國家醫療科技評估中心」(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, NIHTA) 籌備辦公室,希望NIHTA 做為獨立於政府及民間的公正第三方HTA 專業機構,使國內醫療科技評估制度能更完備發展。
HTA 14 項功能需求 進入專業研究領域
台灣大學健康資料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蒲若芳,同時也是過去接任譚延輝的第二任「HTA 組」組長,她提及,HTA 組成立之初,受限經費,所以研究規模較為侷限,僅能執行類似「算盤」的功能。
「但我們觀察世界各國的HTA 機構,其政府都不能滿足於僅是算盤的功能,或只蒐集資料,而是更專業研究的領域。」
「未來的HTA 應該扮演像是電影《大英雄天團》裡的智慧型機器人Baymax 的角色,」她比喻,「當客戶(如健保署)找上門時,它可能並不清楚到底要什麼答案,只知道在其中一項政策上很困擾,這時HTA 要能協助找出客戶到底缺乏的是哪些,主動提供解決方案,直到它恢復健康。」
然而,要成為一個功能齊全的智慧型機器人,需要先建置一些功能,蒲若芳在會中分享了她心目中HTA 應該具備有的14 項功能,包括最基本的「審閱廠商資料及搜尋彙整資料」、「通案評估」、「醫療服務評估」、及目前全球的趨勢「病人參與」和「公眾參與」。
在政策方面還需要加上「與新科技相關之政策評估」、「長照社福領域政策評估」、「協助健保會相關決策證據」等建議之功能,以及相關訊息的「知識轉譯及廣宣」。
不過,蒲若芳仍指出,「我們必須先清楚對HTA 的需求後,再來思考其未來定位,才能更清楚與務實。」但她同時仍希望,HTA 能從目前「進行實證研究」,未來進入以研究為導向的領域,從促進「科技預算資源分配規劃」與「前瞻規劃」,最後邁入國際,進行「國際發聲、國際合作」以及「專業培養」等功能。
蒲若芳認為,一個健全的HTA 機構應該要有清楚且完整的定義,並有法定地位的任務,能夠做到避免利害相關團體的影響,且日常業務能獨立於決策者的機關之外,專業能力必須充足、財源穩定,是個能具備處理或避免利益衝突的機制。
健保資源爭奪戰 HTA 角色需要公正平衡
前衛生署副署長、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提到,醫院的總額預算只能是一個短期的方案。他說:「過去在總額預算實施之前,醫界是攻方而健保局是守方,新的醫療項目都是由醫界提出來,而由健保局防守;但是總額預算實施後,因為健保局要代表民眾為攻方,醫界則變成了守方。」
「這兩種情形都不是完美的狀態」,張鴻仁認為,一個制度要能夠順利運作,HTA 其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它應該要是一個公正且平衡的單位,才能永續經營,而不是與醫界或藥界對立,一定要在醫療系統內建立正向的夥伴關係。
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昌芳也認為,如果把HTA 與總額預算制度混在一起談,會造成矛盾的效果。他指出:「健保系統很特別,同時有全力推展的診斷關聯群(DRGs) 與全力執行的總額預算制度(Capping),當這兩個尖銳的政策對撞時,居中認真評估的HTA 將是最無奈的單位,「未來要思考一項可行的方案,讓HTA 能真正幫到決策者的忙。」
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則回應,健保經費有限是一回事,但事實上更嚴重的是,健保有很多不必要的醫療浪費,因此一定要讓醫療供應者與健保署同心協力,「這當中需要溝通。」他強調。
李伯璋說,透過HTA 的評估,健保確實有一些花費是必要的,不管是C 肝、達文西手術或是很多新的藥物,「其實該納入進來的還是要」,不過他認為,未來醫療上的部份負擔或差額負擔是很重要的一環。他也承諾,一定會讓HTA 的報告在整個健保的過程中越來越發揮協助的功能。
台灣HTA 落後國際
有關HTA 未來的定位,邱昌芳表示,HTA 所做的工作涉及衛福部、科技部、甚至經濟部的跨部會工作,因此,HTA 的位階應該是一個非常獨立的單位,只有在這個層級下,才能動用到HTA 所需要的跨部會相關資料庫,也才能將資料庫串連起來。
另外,在運作的經費上,邱昌芳認為,若HTA 受限在衛福部下某一個單位,則經費須編列預算及審核,這樣也會失去HTA 的效益與即時性,對於前述14 個功能要串連就會有困難。
前食藥局局長、國立陽明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直言,大家對HTA 寄予厚望,但HINTA 籌備處已成立很久,但現在卻好像籠中鳥一樣,飛也飛不出去,長也長不大。
目前,因CDE 本身也在推動法人化,在這個過程中,或可順勢把原來的「HTA 組」做適度地區隔,不過,CDE 法人化並不如預期順利,因此,HTA 的發展是否考慮與CDE法人化分開?值得各專家討論。
張啟仁也坦言,台灣HTA 近年來的發展已經落後國際。他指出,「今年在新加坡舉辦的ISPOR 亞太論壇 (Asia-Pacific Conferences), 請到亞洲地區在HTA 上有領導地位的國家,但不包含台灣。」
張啟仁接著說:「這是我們需要檢討的部份,常常自認台灣HTA做得很好,但這些成果卻不被國際認同,或許就是我們的思考完全只是順應台灣的現實環境,我們應該要往外走。」
他認為,目前HTA 的執行已經不是「數量」的問題,而是「品質」的問題。藥害救濟基金會董事長、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(Pharmaceutical Benefits Reimbursement Scheme, PBRS) 主席陳昭姿表示,她從過去經驗發現,HTA 常常在PBRS 的會議上會受到很多質疑。
她指出,HTA 過去只有算盤的功能,在進化的過程中還需要有預算、人才培育等。
「未來,HTA 應該要找出真正有價值的項目,並在推廣時一定要盡量通俗化,否則不管再仔細的研究報告,與會代表若聽不懂是沒有用的。」她提醒。
地平線掃描 預估預算衝擊
台大公衛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教授楊銘欽指出,目前看來,健保的PBRS 或是專家會議對HTA 有需求,但事實上,這樣一套分析方法還可以應用在很多地方。
楊銘欽指出,HTA 的發展可學習多元屬性的評估(multi-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),讓決策者根據HTA 提供的資訊作為一些大的政策參考。
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柯博升分析,證據導向(evidence based) 的醫療在最近10 幾年漸漸成為主流,HTA 的評估報告正是以此證據為基礎,因此,將來HTA在醫療評估中將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
不過,HTA 目前做的是健保給付評估的工作,在PBRS 中常常扮演跟醫界對立的角色,若HTA 不能獨立在健保署,所做的評估報告往往不被醫界採信。因此,柯博升期許,HTA 未來在行政層級上獨立,才能更全面地整合國家各部會的資料庫。
譚延輝補充,HTA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地平線掃描(Horizon Scanning),可以透過CDE 的資料估計短期內有哪些廠商與技術準備進入台灣市場,將這些未來式、可能是健保需要給付的項目科技先掃描出來分析,先將一、兩年後評估有價值的科技編入總額審查新藥預算部份,可進一步預估它將造成的預算衝擊(budget impact)。
他認為,政府需要HTA 專業的單位來協助創新的價值何在,再決定是否要投入對應的預算,也期盼未來HTA 的發展能讓醫療體系永續經營。
會議主持人,國立陽明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,景康藥學基金會常務董事康照洲總結時表示,「HTA 是目前全球先進國家的趨勢,台灣未來在發展HTA 的時候,定位與方向一定要明確,必須要在夠高的層級上才能更有效利用國家的各項資源,這樣做出來的參考與建議才更容易說服決策單位,讓越來越多的國家部門對HTA 產生信任感,如此正向循環,才能讓國家的健康醫療體系邁向永續經營之路。」
>>本文刊登於《環球生技月刊》2016年11月號
來源出處:http://www.gbimonthly.com/2016/11/6676/